2025年 02期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油气资源产业合作机制探索
陈丁;苟路瑶;卢山冰;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产业合作现状基础上,探讨两国油气资源产业合作机制。通过SWOT法探讨两国油气资源产业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市场供需情况、产业合作环境、产业合作契机和地缘政治威胁。提出EPIC中哈油气资源产业合作机制,旨在通过能源政策对接、运输管线建设、产业资本对接、油气化工领域投资,促进两国油气资源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吴文洁;李佳欣;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作用,且数字经济具有“示范效应”,其发展对周边区域的碳减排效果大于其对当地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距,我国中部与东部地区减排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尚不明显,需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与本地化策略的结合。提出应强化数字农业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体系,针对地区差异实施差异化政策。
能源企业数据资产与碳排放强度——基于新质生产力与绿色低碳视角
庞明;王兆伟;利用Python获取A股299家能源类上市企业2013—202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数据资产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据资产在能源企业的广泛利用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2)机制分析表明,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数据资产提高研发投入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缓解融资约束,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数据资产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传统能源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更加明显。针对能源企业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资产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唐娟莉;高远;倪永良;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22年陕西省及其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能源结构等6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及省内各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西安最高,商洛最低;除低碳产业外,低碳经济内部各维度的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人口素质、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陕西省及其各市应贯彻落实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依靠人才支持、金融支撑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
创业失败学习对农村电商再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层级回归与fsQCA的分析
耿广汉;刘献利;杜鹏程;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沪苏浙皖305名农村电商创业者为研究样本,通过层级回归和模糊集定性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创业失败学习对农村电商再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创业失败学习对农村电商再创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再创业绩效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榜样正向调节了创业韧性对再创业绩效的作用,调节了创业韧性在创业失败学习与再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由必要性检验可知,单个条件变量无法单独解释农村电商再创业绩效提升机制,通过充分性组态分析,共形成4条农村电商再创业高绩效组态路径,组态构型结果为农村电商再创业绩效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农地污染治理对村庄耕地流向的影响研究
王岩;王贺;李静爽;有效治理农地污染,能够促进村庄耕地合理有序流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使用CRRS 202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污染治理行为对村庄耕地流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力提升和土地轮休行为显著促进村庄耕地流向普通农户,而农地废弃物处理和农村环境改善行为显著促进村庄耕地流向规模经营主体;(2)异质性方面,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水平及地区存在差异情境下,农地污染治理行为对村庄耕地流向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强度的影响;(3)对规模经营主体进一步划分,农地污染治理行为对普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涉农企业影响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提出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差异化治理措施,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等建议。
数字经济对创业的赋能效应研究——基于机器学习与SHAP分析的实证检验
姜诗尧;李川泉;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并引入SHAP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创业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我国各省域的创业活跃度与创业质量;(2)数字经济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信息基础设施等维度对于创业活跃度与创业质量具有差异化赋能作用。提出持续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动能;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加速释放数字产业化发展潜能;推动数字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以期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创业活跃度和竞争力。
不同资格审查方式下招投标主体合谋行为的演化博弈与仿真
董鸣皋;王一木;为探究不同资格审查方式下招标人和投标人关于合谋行为的选择机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招标与投标主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双方合谋策略的选择机制、演化稳定性和影响因素,并利用MATLAB对博弈双方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参数调整影响双方策略选择的过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双方的策略稳定性与双方合作的协同收益和采用资格后审下招标人的招标成本负相关,与资格预审下投标人的合谋成本、招标人的招标成本以及招标人收益分配的比例正相关。建议减少博弈双方的协同收益和资格后审下招标人的招标成本,增加投标人资格预审的合谋成本和资格预审下的招标成本,以有效遏制招投标合谋行为。
碳中和表现会抑制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吗?
王小鹏;白玉;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已成为我国低碳发展中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之一,如何通过碳中和表现如何有效防范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基于2018—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碳中和表现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机制。研究结论表明:第一,碳中和表现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并且存在显著的行业溢出效应;第二,从影响机制上看,碳中和表现通过增加内部绿色研发投入以提升盈利能力、吸引绿色投资者进入并参与公司治理、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从而有效缓解了债务违约风险。据此,建议企业应不断提升碳中和表现能力,降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基于TAM和TPB整合模型的IDI服务采纳意愿研究
牛波;张楚;赛云秀;IDI服务是我国为解决工程质量潜在缺陷问题、降低工程质量风险而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其推行并不顺利,建设企业采纳率较低。为此,以TAM和TPB整合模型为基础,结合感知风险理论构建建设企业IDI服务采纳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研究得出: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过去经验等因素显著影响建设企业对IDI服务的态度,态度、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等因素显著影响建设企业的采纳意愿,其中主观规范是对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高的因素。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IDI服务采纳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