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稿

  • 溯源校史根脉 筑牢文化之基——论竖立杜斌丞雕像的意义及时代价值

    程永清;

    由杜斌丞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学会捐薪创办的陕西省私立力行中学在划归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后,成为西安石油大学办学之基础。西安石油大学杜斌丞雕像的竖立,不仅是西石大人对杜斌丞先生的纪念,更是对学校历史根脉的溯源赓续、文化精神的凝练升华以及育人使命的时代呼应,是西安石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历史传承、精神感召、教育实践等多重意义。

    2025年03期 v.34;No.17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资源经济研究

  • 国际政治经济变局下中国矿产资源政策的范式演进与战略调适

    县祥;徐翔鹏;牟秋萍;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正重塑着全球矿产资源权力体系,推动中国矿产资源政策进入战略调适新阶段。从政策范式理论分析框架入手,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矿产资源政策“规范化”“市场化”“集约化”“战略化”的四次范式跃迁,揭示其内在逻辑从“制度构建”向“安全治理”的演进轨迹。面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给中国矿产资源安全带来的多重影响,提出中国矿产资源政策的优化策略,即通过加强资源勘探与开发、推动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化储备机制和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等措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2025年03期 v.34;No.170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新质生产力专题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绿色税制的优化建议

    刘峰;刘宁;程步虹;

    当前,我国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资源税、消费税等多税种协同,搭配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绿色税费优惠政策,覆盖多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然而,与绿色经济发展领先国家相比,我国仍面临税制绿色化率不高、绿色税种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基于外部性、双重红利、可持续发展等典型理论依托,系统分析我国绿色税制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困境,结合典型国家绿色税制的国际借鉴研究,提出系统性优化方案,为下一步绿色税制改革提出参考建议。

    2025年03期 v.34;No.170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新质生产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视角

    巩前胜;岳漪岚;尹诗晨;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传统生产力的结构性跃迁,成为提升能源效率的关键驱动力。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Tobit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和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对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提升作用但相对较弱;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传导作用。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能源效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2025年03期 v.34;No.170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陈丁;吴意;杨青青;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以2011—2022年期间我国271个城市为样本,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三个维度,使用20个指标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正向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正向影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由于不同城市所处区域、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呈现由强到弱,再逐渐增强的趋势。基于以上结论,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建科学创新体系,深化产业融合与升级。

    2025年03期 v.34;No.170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新质生产力: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生霞;李茂兰;

    为了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及定性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2002年1月至2025年4月期间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研究成果、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应用情况。基于此,预测未来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向为:一是深化理论研究,持续完善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二是推动产业融合与新技术的应用,加速产业升级与转型;三是突破量化研究,实现精准测量与科学评估;四是结合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新质生产力前沿研究。

    2025年03期 v.34;No.170 43-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劳动力结构影响机制分析

    张建华;王廷睿;张建伟;张露僮;

    基于2012—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劳动力结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劳动力结构高级化,在经过替换解释变量、剔除负盈利企业、处理离群值和缩短时间跨度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由机制检验可知,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劳动力结构高级化。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东中西部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力结构优化程度更加显著。

    2025年03期 v.34;No.170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经济与管理

  • 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碳排放:机制识别与空间溢出

    李春霄;郝楚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碳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效率提升及区域技术创新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途径;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维度、地区和行政级别上存在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v.34;No.170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双碳”目标下的碳会计发展趋势研究

    徐双庆;孙亮;姜冬梅;

    全球及各个国家、地区的多种碳政策频繁出台,对企业碳排放的系统性约束体系已全面形成。在梳理宏观、微观多重碳约束及其对企业发展形成的新要求之基础上,提出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专业的碳会计系统,以支撑企业对诸多复杂碳业务的管理;系统分析碳管理体系和碳会计在各个层面的问题特点,并对未来碳管理发展三个阶段的管理核心议题,以及碳会计建设重点进行简述。

    2025年03期 v.34;No.170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 微信小程序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持续购买意愿研究

    侯振兴;潘俊芳;路春清;

    微信小程序类电商平台提供了数字化销售渠道,拓展了农产品电商的生态空间。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确认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微信小程序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持续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平台质量、服务质量和相对优势等因素对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对满意度有负面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平台质量、服务质量、感知风险和相对优势;满意度对持续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强于主观规范。基于此,提出有效增强微信小程序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消费者持续购买意愿的策略建议。

    2025年03期 v.34;No.170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中小投资者环境关注能否改善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郭蟠筝;黄聿舟;郝懿贤;李娜;

    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我国的环境治理事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2013—2023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小投资者环境关注能否改善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发现:中小投资者环境关注能够有效促使重污染企业改善自身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中介机制分析表明,中小投资者环境关注能够通过提升高管环境注意力和媒体关注度来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重污染行业中的大规模、非国有以及融资约束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这种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提出加强中小投资者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作用,政府相关机构进行政策引导等建议。

    2025年03期 v.34;No.170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哲学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天下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

    陆卫明;郑欣然;张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高度契合性,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断。这种契合在天下观层面表现为“兼善天下”与“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目标相契合,“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与社会主义和平性质相契合,“天下大同”与“真正的共同体”理念相契合,“和而不同”与国际平等的价值准则相契合。二者契合的哲学基础体现在传统天下观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哲学相融通、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相融通。深入研究二者在天下观层面的契合性,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第二个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34;No.170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试析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环节与具体机理——基于历史合力论的视角

    王哲;潘泽宇;张洪畅;

    深入分析“历史主动精神”,对在新征程上“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动力范畴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相比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合力论”侧重于从主体维度分析研究历史动力,有助于揭示历史演进中精神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的辩证机理,更适用于对历史具体进程及其优化的分析说明。通过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变革发展的主要环节与具体机理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意识形态引领中转化为个体化的历史主动精神,驱动个体历史实践的充分开展;二是通过联系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促成强大历史合力的科学建构;三是有针对性地克服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存冲突”,从而实现历史变革发展的快速推进。

    2025年03期 v.34;No.170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从唯物史观发展脉络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陆通;谷东岳;

    如何认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前提。从唯物史观的发展脉络出发,立足于辩证法的结构,把握“颠倒”的理论框架和内在意蕴,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黑格尔试图从“一多一”的框架出发,以形而上学为根基,构建绝对精神自我回归的理论框架,使得否定性革命变为纯粹思维运动的革命。马克思先后从开端、领域、结构和动力等四个方面,把黑格尔“一多一”的辨证结构彻底颠倒为“多一多”,即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出发,以观念的“一”为中介,最终回到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由此,历史不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进而消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根基,使得辩证法打破了“同一性”的幻觉,从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2025年03期 v.34;No.170 120-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比较视野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独特优势及超越性意义

    张政逸;

    在现代化改革模式的比较视野下,全面深化改革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和中国传统改革运动中突显独特优势。其一,全面深化改革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的主体异化困境、治标不治本的实践困境以及改革非正义的剥削制度根源,具有人民至上的主体优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实践优势和突显改革公正性的价值优势。其二,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中国智慧,具有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优势。其三,全面深化改革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变法图强的精神品格,深化重塑了现代中国的“超稳定社会结构”,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拓新,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不断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优势。

    2025年03期 v.34;No.170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法学

  • 非法获取或使用“人脸识别信息”行为的刑法规制

    王译;武嘉仪;

    人脸识别技术业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但也潜藏着“人脸识别信息”滥用的刑事犯罪风险。从法律属性层面观之,“人脸识别信息”可归于刑法中的“公民个人信息”范畴,立法应当就非法获取或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行为科以刑罚。比较域外刑事立法例可知,我国刑法对非法获取或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规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聚焦于合法获取“人脸识别信息”后“非法使用”的刑法规制缺位问题。未来立法在规制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实践中,还可通过增设“非法使用”行为的法定情形,以明确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规则,进而拓展“人脸识别信息”犯罪出罪事由的合理空间。

    2025年03期 v.34;No.170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