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卫明;郑欣然;张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高度契合性,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论断。这种契合在天下观层面表现为“兼善天下”与“解放全人类”的终极目标相契合,“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与社会主义和平性质相契合,“天下大同”与“真正的共同体”理念相契合,“和而不同”与国际平等的价值准则相契合。二者契合的哲学基础体现在传统天下观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哲学相融通、中国传统的整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相融通。深入研究二者在天下观层面的契合性,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第二个结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34;No.170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 王哲;潘泽宇;张洪畅;
深入分析“历史主动精神”,对在新征程上“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动力范畴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相比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合力论”侧重于从主体维度分析研究历史动力,有助于揭示历史演进中精神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的辩证机理,更适用于对历史具体进程及其优化的分析说明。通过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变革发展的主要环节与具体机理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意识形态引领中转化为个体化的历史主动精神,驱动个体历史实践的充分开展;二是通过联系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促成强大历史合力的科学建构;三是有针对性地克服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存冲突”,从而实现历史变革发展的快速推进。
2025年03期 v.34;No.170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陆通;谷东岳;
如何认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前提。从唯物史观的发展脉络出发,立足于辩证法的结构,把握“颠倒”的理论框架和内在意蕴,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黑格尔试图从“一多一”的框架出发,以形而上学为根基,构建绝对精神自我回归的理论框架,使得否定性革命变为纯粹思维运动的革命。马克思先后从开端、领域、结构和动力等四个方面,把黑格尔“一多一”的辨证结构彻底颠倒为“多一多”,即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出发,以观念的“一”为中介,最终回到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由此,历史不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进而消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根基,使得辩证法打破了“同一性”的幻觉,从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2025年03期 v.34;No.170 120-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 张政逸;
在现代化改革模式的比较视野下,全面深化改革在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和中国传统改革运动中突显独特优势。其一,全面深化改革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改革的主体异化困境、治标不治本的实践困境以及改革非正义的剥削制度根源,具有人民至上的主体优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实践优势和突显改革公正性的价值优势。其二,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中国智慧,具有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优势。其三,全面深化改革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变法图强的精神品格,深化重塑了现代中国的“超稳定社会结构”,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拓新,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不断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优势。
2025年03期 v.34;No.170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