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资源经济研究

  • 《能源法》实施对油气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小鹏;何欣月;

    2025年我国首次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开始实施,油气产业势必将在市场竞争、价值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梳理立法亮点并分析新法实施的产业背景后认为:油气产业层面将面临技术创新“政策红利窗口”和市场竞争演变的“战略机遇期”,价值管理层面将面临绿色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价值重构机遇”价值视角下的“市值重构窗口”,以及竞争格局重构、技术壁垒、碳会计重构、国际规则适配风险等诸多挑战。基于此,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应采取强化节能减排、深化结构调整、创新数字经济、加速绿色技术、强化资本支持、加强合规管理等措施。

    2025年04期 v.34;No.17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能源转型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吴文洁;孙梦瑶;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中国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下,选取2009—2023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该政策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政策效应在中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较为明显。提出扩大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范围,提升环境规制强度,根据试点城市自身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等建议。

    2025年04期 v.34;No.171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ESG专题

  • 绿色发展愿景与企业ESG表现——基于交易所网络互动平台的证据

    董小红;何缘龙;

    ESG是推动企业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2010—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在网络互动平台的投资者问答数据,实证检验绿色发展愿景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投资者绿色发展愿景与企业绿色发展愿景均能促进企业ESG表现,信息透明度与绿色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的问答结构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上交所上市、外部信息环境较好与ESG评级分歧较大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揭示,绿色发展愿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ESG表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34;No.171 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李春霄;宋秋枫;

    基于2010—202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企业ESG的关系。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ESG表现;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企业履行ESG的积极性,媒体关注显著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企业ESG表现中发挥的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更明显。文章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提升企业ESG表现的驱动机制,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4;No.171 37-4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经济与管理

  • 父子共治、财务柔性与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

    韩雪亮;谢雨伟;董峰;

    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家族企业迈入高峰传承期的大社会背景,基于社会情感财富、共享领导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以沪深两市2008年—2023年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采用混合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父子共治对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子共治正向影响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的“父母爱子”——希望将一个“健康的家族产业”交付给后代的心愿;财务柔性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体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实现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而储备充裕的现金;股权集中度和长期导向分别调节了中介模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文章将父子共治、财务柔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结果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指导家族企业相关实践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04期 v.34;No.171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陕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差异

    唐娟莉;梁嘉乐;

    基于2010—2022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陕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期间陕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且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呈现出关中、陕北、陕南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发展水平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陕北、陕南、关中。陕西各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螺旋上升趋势,但各市差异较大。

    2025年04期 v.34;No.171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基于LDA-RoBERTa模型的在线评论主题及情感分析:以京东商城手机为例

    黄珣;段金利;

    精准识别在线评论中消费者的“痛点”,对优化产品改进服务、提升回购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提出LDA-RoBERTa双模型融合的主题情感识别模型,以京东商城的智能手机为例,探究不同情感极性与消费者关注的主题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Chinese-RoBERTa-wwm-ext预训练模型构建情感分类器实现细粒度情感识别(准确率达98%),识别消费者关注的6大主题(品牌信誉、感知价值、产品性能、用户体验、外观设计、产品功能),发现产品性能、用户体验与产品功能是负面评论最为集中的领域,揭示手机类产品的核心“痛点”。提出强化用户导向研发优化产品,严格坚守以质量为底线,构建全周期购物服务体系。

    2025年04期 v.34;No.171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黄河流域省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三元协调研究

    刘江源;张靖;王奥;苏翔;

    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三大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和改进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沿黄各省(区)2014年—2023年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对黄河流域系统间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各系统以及系统间耦合协调水平在考察期间内除个别年份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经历了由“失调—弱度”到“协调—低度”的转变。新型工业化和系统间耦合协调度差距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差距则逐步缩小。各系统及系统间耦合协调在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异和区域极化现象。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联系在考察期内逐渐趋于紧密,空间网络密度整体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陕西省是黄河流域系统间协调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出“U”型关系。地区间差距是耦合协调水平差距的最重要来源。

    2025年04期 v.34;No.171 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哲学

  • 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树”喻析论

    柯晨;

    “树”喻典型地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义。阳明借用树木譬喻心学的内涵,主要从本体论、工夫论以及树木呈现出的心体生生性能三个维度展开。首先,以“树根”喻心体本原,展现了道德心体的主体性和本源性,说明心体为道德原则的生发之处,心体犹如汲取土壤养料以滋养枝叶的树根,具有成就德性的道德潜质。其次,以“种树”喻心体工夫,将持志工夫比作树木专一生长,强调持守心体本源的重要性;将格物工夫视为良知心体的内在工夫,通过明善去恶,以归复心体。最后,以树的生生性能譬喻为心体的生生道德性能,说明心体的感通能力和生生不息的道德精神,彰显出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树”喻代表了王阳明阐述心学思想的新范式,表现出王学的思想特质和旨趣。

    2025年04期 v.34;No.17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列宁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贡献及现实启示

    袁晓敏;

    通过对列宁无神论思想的文本学考察,可以清晰梳理出列宁从“有神论”到“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思想跃迁。这一思想发展的内在机理,深植于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深化了对宗教的社会根源、宗教的工具理性、宗教在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中的定位及无神论宣传的认识,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史的衔接,为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研究宗教问题,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对无神论的宣传和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牢固树立科学无神论的宗教观;三是将宗教工作与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确保宗教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025年04期 v.34;No.17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法学

  • 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价值意蕴与说理指引——以涉公序良俗类案为展开

    陈麟;杨俊强;

    涉公序良俗类案文书说理长期陷于“明希豪森困境”,民法教义学自身难以独立走出困境。因此,可借助宪法社会公德条款,得出阿列克西理性法律论证理论所指的“理性结论”。《宪法》第二十四条是社会公德规范条款,指明存在群体共同制定、认可的守则、公约,整合特定范围的稳定群体,其成员负有遵守义务。这就从宪法高度避免了民法公序良俗可能的逃逸。《宪法》第五十三条是社会公德效力条款,指明义务人负有遵守公共秩序的强义务及尊重社会公德的弱义务。《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还设定了司法机关的道德教化义务。因此,裁判者援引公序良俗说理时,对义务人义务的范围与强度应限定于“特定群体”范围。

    2025年04期 v.34;No.171 107-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责任的体系建构

    仲凯;

    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新《公司法》适时松绑针对一人公司的管制,删除其限制性规定,激发投资者热情。然而,尽管修订过程几经变更,但其仍保留了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责任倒置的规定,致使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常态化、证明责任分配不明、证明标准异化等现实问题未得到解决。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使其符合证明责任倒置适用的条件,但即使采取该模式,仍应当遵循人格否认为例外的《公司法》基本原则,选择《公司法》第23条整体适用的解释路径,从而为股东提供更多抗辩空间。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责任的体系建构,应当在厘清公司人格否认侵权本质基础上,平衡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逐一检视分配其构成要件的证明责任,并明晰其具体适用的证明标准。

    2025年04期 v.34;No.171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