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刊 期: 双月刊 电 话: 029-88382662
国内统一刊号(CN):CN 61-1350 / C
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N1008-5645
《能源法》实施对油气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王小鹏;何欣月;2025年我国首次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开始实施,油气产业势必将在市场竞争、价值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梳理立法亮点并分析新法实施的产业背景后认为:油气产业层面将面临技术创新“政策红利窗口”和市场竞争演变的“战略机遇期”,价值管理层面将面临绿色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价值重构机遇”价值视角下的“市值重构窗口”,以及竞争格局重构、技术壁垒、碳会计重构、国际规则适配风险等诸多挑战。基于此,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应采取强化节能减排、深化结构调整、创新数字经济、加速绿色技术、强化资本支持、加强合规管理等措施。
能源转型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吴文洁;孙梦瑶;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中国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下,选取2009—2023年中国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该政策如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政策效应在中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较为明显。提出扩大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范围,提升环境规制强度,根据试点城市自身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等建议。
绿色发展愿景与企业ESG表现——基于交易所网络互动平台的证据
董小红;何缘龙;ESG是推动企业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2010—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在网络互动平台的投资者问答数据,实证检验绿色发展愿景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投资者绿色发展愿景与企业绿色发展愿景均能促进企业ESG表现,信息透明度与绿色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的问答结构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上交所上市、外部信息环境较好与ESG评级分歧较大的企业中这种影响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揭示,绿色发展愿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ESG表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李春霄;宋秋枫;基于2010—202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与企业ESG的关系。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ESG表现;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企业履行ESG的积极性,媒体关注显著正向调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企业ESG表现中发挥的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高科技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更明显。文章厘清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提升企业ESG表现的驱动机制,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父子共治、财务柔性与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
韩雪亮;谢雨伟;董峰;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家族企业迈入高峰传承期的大社会背景,基于社会情感财富、共享领导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以沪深两市2008年—2023年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采用混合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父子共治对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子共治正向影响家族企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的“父母爱子”——希望将一个“健康的家族产业”交付给后代的心愿;财务柔性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体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实现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而储备充裕的现金;股权集中度和长期导向分别调节了中介模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文章将父子共治、财务柔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结果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指导家族企业相关实践提供了经验证据。
恩格斯的居住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基于《论住宅问题》的文本考察
程锋;孙晴娟;“居住”作为“现实的人”栖居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本体性支撑,不仅关涉空间对人身的承纳,更指向人的情感家园和心灵归宿,彰显着人的价值追求和本质力量。居住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正义愿景之一,直接关联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以“住宅”为对象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经典文本。恩格斯通过解构蒲鲁东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永恒公平”原则,深刻批判了其反动思想,进而多维阐释了“住宅”的内在意蕴,揭示了住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居住正义的实现路径。恩格斯从整体的、具体的、辩证的视角对住宅问题及居住正义问题的科学分析,是对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的时间向度向空间向度的阐释延拓,不仅提升了唯物史观的空间开放性,也为当代社会正确看待居住正义提供了方法指引。
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产业低碳化视角
巩前胜;吴丹;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能源安全水平进行测度与综合评价,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低碳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对能源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10—2022年,中国整体能源安全处于预警层级,且呈现出能源安全水平逐步上升的趋势;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在能源安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低碳化倾向对能源安全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产业低碳化进程中,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提升能源安全水平。
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
侯海青顾客满意度由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水准与顾客的事前期望所决定 ,当现实高于期望时 ,顾客会感到高兴和满意。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法从影响顾客满意的主要因素入手 ,对顾客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 ,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所提供商品或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张建肖;安树伟;归纳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历史背景。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生态补偿的内涵,并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化研究作了综合阐述。在以上基础上,从森林生态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两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研究的基本结论:一套广泛适用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形成需要BPP原则,即"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有效实施;而变"输血式"补偿为"造血式"补偿、解决补偿标准问题是生态补偿机制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以重污染行业为例
赵选民;孙武峰;以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2010—2012年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为碳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形成了显著性、量化性和时间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设计出低碳战略、碳减排管理与碳减排核算等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碳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为评价碳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以期为监管机构提供碳信息披露监督依据。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逻辑与实践
李盼道;徐芙蓉;公共产品理论是确定政府边界和市场边界的基础,是进行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划分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公共产品理论的来龙去脉,梳理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显得非常必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的理论逻辑,探讨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践经验和引入市场供给模式的具体形式,以此为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
梁倩;张宏梅;在概述了智慧景区起源和现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智慧景区的概念,并对我国智慧景区的研究及发展现状做了述评,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智慧景区的对策建议。
“柏拉图式爱情”辨正——基于对《会饮篇》的文本解读
涂江波;《会饮篇》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之一。它集中表达了柏拉图的爱情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然而,越大众化就越有被误读的危险。柏拉图的爱情观自文艺复兴时就已被简化为"柏拉图式爱情"——精神恋爱的代名词。这是否符合柏拉图的本意?通过对《会饮篇》的深入解析,力图还柏拉图爱情观一个本来面目,消除长久以来置于"柏拉图式爱情"名下的曲解。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观及其启示
王云;刘亚平;不论在十八世纪还是当今时代,卢梭的思想都饱受争议,尤其是他在试图调和个体自由与秩序的过程中发生的矛盾,也是其思想局限性所在。尽管如此,卢梭仍然批判吸收了近代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由思想,并认为通过订立契约而找到某种形式的政府和立法者便能够指引人民获得社会自由(政治自由),最终实现道德自由。卢梭的思想被马克思主义者所借鉴,并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张建肖;安树伟;归纳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历史背景。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生态补偿的内涵,并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化研究作了综合阐述。在以上基础上,从森林生态补偿和流域生态补偿两个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研究的基本结论:一套广泛适用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形成需要BPP原则,即"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有效实施;而变"输血式"补偿为"造血式"补偿、解决补偿标准问题是生态补偿机制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以钢铁公司为例
赵爽;杨婷婷;李志学;选取我国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该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特征下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内容。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对钢铁行业的特征、钢铁行业环境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一套较为系统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标评价体系,旨在应用该指标体系对钢铁行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针对该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量提升建议。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
王磊;邬勇;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也对当今社会更为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